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知识梳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发展战略,是逐步推进的战略,是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提炼
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式及其内涵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内涵和特征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①“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释难解疑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了21世纪中叶之前我国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③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④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还远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还不能立即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要经历一个过渡性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迫切需要。
(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知识梳理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即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中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韵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提炼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中国改革的历史和成就
③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①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
②不断挺高对外开房的水平
释难解疑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次改革过程也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改革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千家万户,同时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有哪些?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5)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3、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第一,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保证“一国两制”的贯彻执行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强大的物质条件。第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
(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
(3)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一个是政局稳定,一个是政策稳定。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既要做到变,同时也要做到稳定,把变和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最大限度地把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发展的速度同改革、发展方案的稳妥、协调以及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点是什么?
(1)我国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地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中心城市一铁路公路交通线、沿江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2)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①所谓全方位,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②所谓多层次,即疆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③所谓宽领域,即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来源: 广州成考网 |